Copyright ?2013-2017 中國知網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. 網站備案號:黔ICP備19012782號-3.
對于學術不端,看我們怎么去定義了。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,眾說紛紜,其實簡單來說,學術不端就是剽竊抄襲別人的作品,占位己有;亦或者同一篇文章,先前發表了中文,隨手翻譯成英文,又想去發SCI等 首先是學術造假,包括兩方面。
這類錯誤本來可以避免,是不應該發生的,但是犯錯者并無惡意,是無心造成的,屬于“誠實的失誤”。 犯錯者應該為其失誤受到批評、承擔責任,但是是屬于工作態度問題,并沒有違背學術道德。 還有一類是學術不端行為。 這類錯誤本來也可以避免,但是肇事者有意讓它發生了,存在主觀惡意,違背了學術道德,應該受到輿論譴責和行政處罰,乃至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我曾把學術不端的危害性總結成五條罪狀。 其中一條是禍害科學,摧毀科學界和科學家以及社會的公信力;不僅如此,我認為更重要一點是,“學術不端”將會“亡天下”。 明末學者顧炎武曾把改朝換代稱之為滅國,而亡天下是說一個民族的精神倫理底線徹底淪喪:“仁義充塞,而至于率獸食人,人將相食,謂之亡天下。
第一,區分學術不端和學術不當,對學術不端應當是零容忍,特別是一定要處理好一些有帽子的人和一些影響大的典型案例,一定要對有重大影響的典型案例進行實事求是、嚴肅的處理。 第二,要松綁名利之間的強關聯。 韓春雨發表這么一篇文章,馬上就當了省科協的副主席,很快又有了大量經費,要蓋大的實驗室,結果別人重復不了,最后卻是不了了之。